本篇文章内容由[中国幕墙网ALwindoor.com]编辑部整理发布:
自中国的幕墙行业发展以来,结构密封胶作为建筑幕墙粘接密封胶的重要部分,也伴随着行业的发展飞速发展。但结构密封胶的各种常用试验,您是否了解?
本期【白云在线】,为您解读结构密封胶常用试验——随批剥离粘接性试验与成品单元件割胶试验的具体方法。
一、随批剥离粘接性试验:验证胶与材料的“默契度”
试验目的
结构密封胶的粘接效果易受材料批次、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影响。通过此试验,可模拟实际施工条件,提前发现粘接缺陷,避免工程隐患。
试验方法
准备基材:清洁待粘接表面,按需涂抹底漆,在一端贴防粘胶带。
涂胶(词条“涂胶”由行业大百科提供)规范:均匀涂抹密封胶,覆盖面积需大于20cm×20cm,厚度3-6cm,其中至少5cm覆盖防粘带。
固化观察:根据胶的类型(单组分或双组分),静置3-21天。期间每天以180°角度拉扯胶体,观察基材表面是否出现“内聚破坏”(即胶体自身断裂,而非脱离基材)。
结果判定:若胶体随批剥离后,基材表面95%以上区域残留胶体痕迹,则粘接合格;反之需立即停工排查原因。

试验意义
通过模拟实际养护环境,快速识别胶与材料的适配性。若粘接失败,可能源于材料批次差异、养护时间不足或环境波动,及时整改可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,保障幕墙安全。
二、成品单元件割胶试验:施工质量的“最终关卡”
试验目的
单元件是幕墙的组装模块,此试验用于检验成品中结构密封胶的施工质量,确保其强度、厚度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。
试验方法
抽样规则:每生产100个单元件,随机抽取3个;后续每100个抽取1个。
切割检查:用刀具沿玻璃或铝(词条“铝”由行业大百科提供)框粘接面切割,分离后测量胶体宽度、厚度,并检查是否有气泡、空穴或颜色异常。
随批剥离验证:对切割后的胶体进行手动随批剥离测试,观察基材表面是否达到95%以上的内聚破坏。若胶体与衬垫材料无粘连,且硬度、颜色正常,则判定合格。
问题处理:若任何指标不达标,需追溯施工记录,暂停生产并整改。

试验意义
此测试是单元件出厂前的“质量通行证”。常见问题包括胶体宽度不足、内部气泡、粘接力弱等。通过严格抽检,可大幅降低安装后的安全隐患,确保幕墙长期稳固。
总结:细节决定安全
结构密封胶的测试看似繁琐,却是保障建筑安全的核心环节。无论是施工中的随批剥离试验,还是出厂前的割胶检查,都旨在通过科学手段,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。只有严格遵循规范,才能让幕墙在风雨中屹立不倒。